ISO31000認證咨詢
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? 體系認證咨詢 ? ISO31000認證咨詢
ISO31000:2009《風險管理-原則與指南》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9年11月15日發布,開啟了人類標準化風險管理的新起點。雖然目前在中國沒有推出正式版本,在中國企業管理界推廣應用也較少,但其對風險、風險評估、風險管理與應對等的詮釋及原則性指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。
1. 風險管理原則、框架、過程之間的關系
標準中給出了風險管理原則、總體框架及風險管理過程,三者之間的關系,這也是ISO31000標準的核心構成與核心思路。
2. “風險”的最新定義與內涵
ISO31000對“風險”一詞的最新定義,賦予了“風險”豐富的且不同以往的內涵,誕生了一個全新的“風險觀”。
(1)風險的未來屬性:風險直接與未來有關,談論風險就是談論未來,發現風險就是發現未來,面對風險就是面對未來,應對風險就是應對未來,贏得風險就是贏得未來。
(2)風險的兩重性:標準中賦予了風險中性特性,既具有威脅,也具有機會,糾正了以往偏向負面的風險內涵。
(3)風險的不確定性:不確定性是風險一詞的內核,管理風險即使管理不確定性,所以風險管理更關注未來,必須識別和管理不確定性,以期改變它對目標的影響。
(4)風險的事件性:由于風險的未來屬性,與風險相關的事件一定是“潛在事件”,是今天沒有發生的,可能在未來某一時間點發生的事件。
(5)風險的二維表示:風險的評價通過發生可能性和發生后果兩個維度表示,而且,要完成一個風險的表示,需要對這兩個維度進行賦值,確定它們的數值標準(可以定量也可以半定量),這便是風險準則中最為核心的內容。
(6)風險的信息性:不確定性的根源在于缺乏信息,如果有了對潛在事件、后果、可能性的足夠信息,就可以實現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,變“不確定性”為“確定性”。
3. 風險管理的框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
ISO31000中給出了管理風險框架設計的七個主要內容,即了解組織及其環境、建立風險管理方針、責任、整合入組織過程、資源、建立內部溝通和報告機制、建立外部溝通和報告機制。同時,對授權與承諾、管理風險框架、實施風險管理、監測與評審、持續改進等內容之間的循環關系進行了詮釋。
4. 風險管理過程
標準中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了闡述,其主循環流程由“建立環境? 風險評估 ? 風險應對 ?監測與評審”構成,其中,風險評估又分為風險識別、風險分析與風險評價三個階段,監測與評審不僅是循環流程中的一個子過程,還需要嵌入“建立環境、風險評估、風險應對“三個子過程,同時,這三個子過程還要嵌入到溝通與咨詢、監測與評審兩個子過程中。
整個風險管理過程特別強調建立環境(包括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)階段的重要性,每個循環的起點都是建立環境,終點是監測與評審,其結果還應對風險管理框架的評審提供輸出。
5. 記錄風險管理過程
標準中特別提出風險管理活動應可追溯,與所有過程一樣,在風險管理進程中,記錄相關過程信息,便于風險管理活動的追溯。同時,創建、保留、維護記錄是要有資源投入的,應考慮到記錄的成本與記錄效果之間的關系,在一定的記錄成本下,發揮記錄的最大作用。
相關資訊
-
ISO31000風險管理認證—原則與指南標準的引言
2018-12-17 -
ISO31000風險管理認證標準的術語和定義
2018-12-17 -
ISO31000認證風險管理標準的范圍
2018-12-17 -
ISO31000風險管理認證體系
2018-12-17 -
風險管理標準ISO31000體系認證
2018-12-17